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及其邻区的基于设定地震及其物理过程的地震灾害评估

2021-10-18
地球所

  受印度板块北向挤压的影响,川滇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大、破坏范围广的地震事件。随着近些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小震级地震往往能够引起与相应震级本不相匹配的较大破坏。而与此同时,川滇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以及城市规模,大型与超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的持续扩大(例如,规划中的三坝核电站,以及业已完成建设的川藏铁路),都对全面评估该地区地震危险性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张琰及其合作导师和团队利用新型确定性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NDSHA),结合历史地震目录、孕震区划分、多源震源机制解目录、速度结构、以及大震孕震节(seismogenic nodes),在不依赖GR关系以及地震动衰减方程(GMPE)的前提下,使用两类不同的速度结构模型,从地震波传播的物理过程的角度定量给出了川滇地区地震灾害分布图,包括峰值地面位移分布(1)、峰值地面速度分布(图2)、以及峰值地面加速度分布(图3)。另外,以2008年汶川Ms8.0地震为例,将实际观测值与来自单震例计算(图4)和全震例计算(图5)的结果分别进行比较验证,认为本研究结果基本“包含”了野外实际观测值,作为“最严重”的估计是可靠的。

  本研究通过计算峰值地面位移、峰值地面速度以及峰值地面加速度分布全面刻画了实验场场区及其邻区的地震灾害分布特征,不仅揭示了川滇地区可能达到的地震动峰值上限,也为该地区后续的地震动区划和小区划等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另一张区别于五代图的“参考图谱”。

  

  1 峰值地面位移分布(左:A类速度结构;右:B类速度结构)

  

  2 峰值地面速度分布(左:A类速度结构;右:B类速度结构)

  

  3 峰值地面加速度分布(左:A类速度结构;右:B类速度结构)

  

  4 2008Ms8.0汶川地震与单震例计算结果的对比

  5 2008Ms8.0汶川地震与全震例计算结果的对比

    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SCI收录国际期刊《Engineering Geology》第268卷(Zhang Y. Romanelli F., Vaccari F., Peresan A., Jiang C. S., Wu Z. L., Gao S. H., Kossobokov G. V. & Panza G. F. 2020. Seismic hazard maps based on Neo-deterministic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for China Seismic Experimental Site and its adjacent areas. Engineering Geology, 291, 10628. https://doi.org/10.1016/j.enggeo.2021.106208)和Elsevier专著《Earthquake and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neodeterminisic (NDSHA) approach guarantees prevention rather than cure》第25章(Zhang Y., Fang L. H., Romanelli F., Ding Z. F., Gao S. H., Jiang C. S., Wu Z. L. 2021. Chapter 25: NDSHA applied in China. In: Earthquake and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neodeterminisic (NDSHA) approach guarantees prevention rather than cure, Panza G., Kossobokov V., Laor E., De ViVo B. (ed.). Elsevier. ISBN: 978-0-12-823503-4

    本研究受到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专项资助(编号:2019CSES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