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模型

2021-07-12
admin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网站的模型对比模块旨在提供一个平台来对各类模型进行对比和分析,欢迎各个研究组提供模型数据来丰富可对比模型,实现模型数据层面的融合分析。通过提供各种模型,可对不同手段、不同数据、不同尺度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也可以实现相关成果和方法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三维模型的查询和展示技术后台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先导技术研究室开发,模型按照特定格式利用ASCII文本方式存储,利用数据查询、切片工具在后台产出数据,调用GMT 6.0 专业绘图软件进行图件绘制。同时,基于WEB技术实现参数配置、图形展示和专业绘图脚本下载功能。

  三维模型的模型构建可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相关技术人员来进行构建,也可由模型提供者来根据格式要求自行构建。为了更好的对模型提供者的数据进行完善的加工,体现相关贡献的版权及更好的传播引用,模型提供方需要提供以下关键信息便于模型的构建。

  模型信息表

模型名称

SWChinaCVM-V1.0

模型英文缩写

贡献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华建团队

贡献者

模型类型

速度模型

速度/密度/等

模型维度

3维模型

维度,多数为3维

模型摘要

川滇实验场公共模型1.0版

一句话的简单摘要

变量数目

2

包含变量的数目

变量名称

Vp 和 Vs

变量名称的缩写

经度信息

97-108度,均匀间隔,间隔0.5度

水平方向经度格点信息

纬度信息

21-34度,均匀间隔,间隔0.5度

水平方向纬度格点信息

深度信息

0-100 公里,非均匀间隔

提供深度信息列表

模型描述

  本模型通过提取川滇地区固定和部分流动台阵的噪声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收集和处理固定台站的体波走时数据,以川滇地区三维地壳上地幔顶部横波速度结构模型SWChinaVs_2018(经过空间平滑)为初始反演模型,并以已经发表的密集台阵接收函数得到的Moho 界面为约束,采用本研究组研发的体波面波走时联合反演算法,反演获得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公共速度模型1.0 版本,并采用与其他模型对比及检测版模型测试等方法评估模型的可靠性及模型的分辨率。

  引用本模型时,建议至少引用以下文献之一:

  1. Yao H., 2020. Building the multi-scale community velocity model in the Sichuan-Yunnan area, China: Strategies and progresse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3(9): 1425-1428, doi: 10.1007/s11430-020-9645-3

  2. Liu Y., Yao H.*, Zhang H., Fang H., 2021. The Community Velocity Model V1.0 of southwest China, constructed from joint body- and surface-wave traveltime tomography,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92(5): 2972–2987, doi: 10.1785/0220200318

项目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503400)、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2018CSES0101)、地震联合基金(U183920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BH2080000091)和中央高校基金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WK2080000124)资助。


对模型的构建技术、建议应用文献,致谢项目进行简单描述。不建议过长

数据描述

在构建川滇地区公共速度模型1.0版本过程中,共使用了386958个P波初至到时、372662个S波初至到时,1381763个地震事件双差到时,以及约8100条背景噪声相速度频散曲线,频带范围5-50 s。

授权声明

授权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模型对比技术团队依据本模型原始数据进行产品加工、使用和发布。

  


  图1:模型的关键信息在交互绘图页面中的显示

  


  图2: 模型头文件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