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峰:共建共享有效服务地震应急

2017-11-27
地球所

共建共享有效服务地震应急

丁志峰

2017年1118日北京时间635分,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6.9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启动地震应急响应,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由于灾区地形复杂、人烟稀少,区域固定地震监测台站不足,给对此次地震主震及余震的精确定位及活动构造背景的认识带来了困难。幸运的是,为服务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规划,在林芝地区布设的地震观测台网及时提供了本次地震活动的记录资料。水电部门与地震部门的精准合作,为此次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位于西藏林芝市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碰撞前缘,构造运动、地震活动非常强烈,1950815日在这个地区曾发生了M8.6察隅地震,是中国大陆记载发生的最大地震。然而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该地区永久性地震监测台站稀少,地震记录不完整,监测能力有限(只能有效控制4.0级以上地震)。2015年,承担水电规划的相关单位高度关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西藏林芝地区建设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网,对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背景及其与深部结构关系进行研究。

墨脱县城附近的德兴地震台

林芝地震观测台网的台站分布图

林芝流动地震观测台网的布设范围覆盖了西藏米林6.9级地震的震中区域。地震发生后,水电部门积极支持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工作,项目组第一时间提供了该台网观测获得的区域小地震活动分布图。图中可看到,该地区存在一条北西向的小震活动条带。该活动构造目前在地表上还没有被连续追踪到,是一条隐伏构造,它是林芝流动地震台网观测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主震震源机制解的结果显示,主震破裂面的走向为北西方向,与小震活动带的分布走向相吻合。研究结果可明确此次6.9级地震的断裂构造与小震活动带属同一个深部活动构造,该结果同时对水利工程建设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林芝地震观测台网记录的小震分布与M6.9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林芝流动地震观测台网的近台数据对西藏米林6.9级地震的主震精确定位提供了科学数据,而且还获得了此次地震宝贵的近台加速度记录。这些加速度记录被及时用于分析该地震的场地效应和地震影响场,估算区域地震波传播的衰减关系,对灾害损失评估和当地重大建设工程安全性评价极其重要。

林芝流动台网对M6.9米林地震的位置测定图

  可见,推进地震观测系统共建和数据共享,不仅可以有效服务于地震应急处置,也符合郑国光局长关于地震部门深化开放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的工作要求,可以充分发挥地震工作在防灾减灾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有效地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服务能力及服务水平。

作者:丁志峰,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IASPEI)中国委员会主席,亚洲地震委员会(ASC)执行委员。